我国招标采购信息化发展的三个历史性阶段
主持人:吴总您好。作为北京筑龙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开始从事招标采购的信息化工作呢?
吴英礼:2000年左右我所从事的行业与招标采购有很大的交集,那时候发现这个行业的交易量很大,但信息化水平却很低,招标人、代理机构、专家、投标人都在相对传统的模式下开展工作,工作量都很大、各方体验也不够好,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些信息化产品来让各方的效率更高一点,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主持人:北京筑龙于2004年成立,您几乎经历了中国招标采购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的全过程。请您总结一下,在行业十几年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招标采购软件应用可以划分成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什么明显特征?
吴英礼:2004年初我们第一代产品研发完成,当年年底我们成立了北京筑龙,到现在算起来已经在招标采购信息化领域摸爬滚近18年了,我结合这些年的体验和经历总结一下。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招标采购信息化在应用层面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半电子化阶段、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电子化阶段、智能化改造阶段。
在展开介绍之前,我想先说一个观点:每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升级改造,都离不开国家“新基建”的建设和政策的引导规范,这是前提,招标采购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也要归功于此。
第一个阶段,是半电子化阶段,大概时间是2004年-2008年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招标采购的部分环节在互联网或者局域网内完成。比如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把报纸等纸质刊物的公示公告信息转变为基于网站形式的公示公告,这是通知形式上的变化。再比如北京筑龙2005年为太原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做的标书编制和开评标系统,需要借助光盘介质来递交标书,同时开评标也局限在局域网内,这都是当时半电子化的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电子化阶段,大概在2008年到2015年。
这个阶段交易业务的链条逐渐打通,构建起完整的全流程线上电子化系统。以当时的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为例,2008年实现了包括公告发布、报名、标书递交、线上开标、评标等全流程的互联网化。这个阶段我们也帮助深圳实现了商务标自动评审、技术标辅助评审等突破。
第三个阶段,就是智能化改造阶段。
在第二阶段逐步实现了全业务类型的电子化以后,北京筑龙和客户一起开始探索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化阶段。自2015年左右,创新性地结合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进行招标采购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客户的招标采购体验。这个过程离不开第二阶段的数据积累和处理经验。
主持人:投标递交光盘和局域网开标在现在看来很有年代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吴英礼:2005年左右,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基础建设还不是很好,支撑几百kb的数据传输尚且能保持一定的效率。而招投标文件几乎都在几十兆甚至更大,每次投标企业就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这个数据量在当时是网络所无法承受的,所以光盘+局域网开评标是“没办法的办法”,否则效率还不如传统纸质开评标。
主持人:第二阶段您举了深圳的例子,深圳于2008年实现全流程电子化,这是国内最早实现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的城市么?对于全国有什么特殊意义?
吴英礼:是的。深圳的创新能力和互联网基础本身就要强于其他地方,所以当时深圳建设工程全流程电子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给许多想要建设电子化平台的政企以信心和参照,给其他还没有意识到的城市以启蒙。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深圳能成为全国首个电子招投标创新试点城市的原因之一。
主持人:总结起来就是从2004年到2015年左右,招标采购完成了全流程电子化改造,您怎么评价这个过程?
吴英礼:从1999年《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到2015年,我们在16年的时间里走到了全流程电子化。这个速度虽然比C端的一些领域慢了点,但招标采购本身的严肃性和复杂性就有别于其他行业,已属难能可贵,也离不开行业协会和专家们的集体推动。
为了避免歧义,我强调一下。刚才提到的三个阶段不是绝对的。到目前为止也还有线下交易在进行,所以三个阶段的交叉发展现象很明显。究其原因,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在2013年《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实施之前,观望者甚多,所以这是正常现象,要客观看待。
《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其技术规范帮助北京筑龙跨过一道坎
主持人:您提到了2013年《电子招标投标办法》颁布实施之前许多政企对招采信息化建设持观望态度,但是北京筑龙2004年就已经成立,那2004-2013年这10年发展是不是相对缓慢?
吴英礼:没错,所以你看行业会发现两个特点。一是多数招标采购信息化企业是在2013年左右成立的,因为当时趋势已经很明朗了。二是早一点成立的企业在2013年之前发展都慢,首要目标基本都是“活下来”。(笑)
主持人:所以2004-2013年尝试实践招采信息化的政府和企业都是创新者?
吴英礼:可以这么说,一些创新型的政府和企业对招采信息化的大胆尝试不仅推动了行业认知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推动了软件服务商的不断进步。软件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投入精力开发产品,如果没有实践的话就不会有进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创新型的政企让行业在2013年《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发布后真正爆发的时候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主持人:那是否可以认为,《电子招标投标办法》是这个行业的一剂催化剂?
吴英礼:对,是新势力进入的催化剂,也是像北京筑龙这样当时已经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的强心剂。之前许多仍在观望的政府都开始放手做这个事情,行业的“容量”一下大了起来。
这里要亮一下“肌肉”(笑),北京筑龙是《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其技术规范的参编单位,这是对我们专注的肯定。
主持人:您特别提到北京筑龙参编《电子招标投标办法》,除了对行业意义重大以外,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么?
吴英礼:我借用《桃花源记》里的一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013年颁布实施的《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就是那束光,这是对于行业的意义。
2013年,北京筑龙成立10年整,《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和规范算是在真正意义上让筑龙跨过了一道坎、吃了定心丸,这是对北京筑龙的特别意义。
主持人:您提到的行业意义应该不只限于软件公司本身,对当时的公共资源交易和企业招标采购应该也是意义非凡的吧?
吴英礼:是的。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型国央企,2013年以后都进入了招采平台建设高峰期。后来加之国资委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国央企的招采数字化转型速度更快。
从定制化开发走向软件服务购买是信息化发展趋势
主持人:我们回到您刚才三阶段划分的问题上。第三阶段您把它定义为智能化改造阶段,它和全流程电子化的第二阶段有什么区别?
吴英礼:全流程电子化可以理解成把纸质流程转为电子的流程,更多是辅助功能,我们叫它信息化改造阶段。而第三阶段是将更多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再借助技术层面的东西来实现智能化提升,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所以,对于实际的用户体验来讲,感受不大。但在数据的利用及反哺业务的角度来讲,影响就比较深了。
主持人:所以两个阶段的区别是感受细微,但数据的颗粒度和利用程度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吴英礼:是的。智能化改造阶段对于招采平台的反哺功效是巨大的,目前北京筑龙的招采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开评标、智慧标书编制、智能物料已经实现了这个阶段我们预设的初步目标。
主持人:基于您对招采信息化三阶段的划分,我们对招采平台的应用功能变迁、信息化企业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平台建设的方式有什么发展规律么?
吴英礼:这是个好问题。
相比功能多次变迁,招采平台的建设模式虽然阶段少,但也正在从基于传统解决方案的私有化定制、私有化部署模式向购买服务模式转变。虽然离真正意义上我们所说的软件即服务(SaaS)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提供软件服务的整体方向是对的。
纵观多数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历史,初始阶段因为业务沉淀经验少、技术能力不高决定了定制化或者购买产品是主流,后期随着业务模型的完整和技术支撑以及大家思维上的转变,逐步都会走向软件服务的购买,这是历史趋势。
主持人:按照我的理解,定制化开发无论从人员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是非常大的。
吴英礼:对,定制开发下的政企平台,都要进行机房建设、配置运营人员、制定安全监控等配套工作,这些基础设施的代价是很高的。后来,随着云厂商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务云的建设,降低了信息化系统的物理环境门槛。但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需求落实、产品规划、研发测试等都太漫长,包括后期的迭代效率和体验都非常差。我这里不赘述了,这个不好的体验大家基本也都有感触。
主持人:既然这样,为什么至今软件定制模式依然占据很大的比例呢?
吴英礼: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招采的多业务模式和复杂流程决定了产品很难标准化。二是对于企业来讲个性化需求很多,多数平台不具备丰富的配置能力,定制在所难免。三是部分政府、企业有软件资产审计的要求。
主持人:个人感觉前两个问题只要技术跟得上、业务模型够丰富就可以解决,所以第三个原因是最大的问题么?
吴英礼:是的,前两个问题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也不能算是一个通用问题,有一些政企就做了许多创新。
比如说有的政府以前要自建平台,会采用PPP的方式,委托第三方运营,这就是政府购买服务。我们建设的一些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政府购买服务,不需要政府花钱来建设,而是每年支付服务费,你给我提供信息平台应用就可以了。
而形成“软件资产”不仅成本高,且“软件资产”也要逐年摊销,经历3-5年可能就什么都没了。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招采行业未来的模式会像其他行业一样,以SaaS(软件即服务)的方式为主要发展方向,能简单说一下这种模式和传统软件定制模式有什么区别么?
吴英礼:首先不管哪种方式,无论是给用户量身定做一套系统还是提供服务,或者是购买产品,虽然投入、效率等不尽相同,但都是从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痛点为出发点的。
对比起来,两种模式的主要差异就是“时间”“钱”“服务”三方面的区别。
“时间”指的是效率上的差异。
传统方式需要经历前期需求编写、项目调研、招标等一系列动作,后期同样要历经产品规划、研发测试、环境准备、运营人员培训等工作,非常繁琐。而软件服务模式下,用户只需要开通账号,配置自己的业务流程就可以开展相关业务。
比如说功能的升级,或者说性能的提升,不管是以私有化部署的,还是项目定制的方式,都要提需求,提升级,找团队来开发。这个周期相对于重新建设来说,虽然体量小一点,但工作量可一点不少,而购买服务的方式基本上就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新功能都是直接为你更新过去的,直接使用就ok。
“钱”是二者的成本差异大。
传统模式无论是定制还是购买产品除了需要支付巨额的购买费用外,还需要为机房建设或者云存储资源以及网络宽带等支付费用。在这背后,需要配置大量的运维团队,如管理机房以及服务器操作等。此外,你还需要配置一个运营团队,包括业务需求的验证以及上线后的客户服务,这些都是成本。
运维团队其实对每个平台来说,隐形成本都是相当高的。我初步算了一下,运维团队加起来的话,就算10个人,人均成本30万元,一年就350万元到接近400万元的成本,大家可能是看不到的,但实际上它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而决定体验好坏主要体现在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上,这是两种模式的第三个主要差异。
传统模式下客户想要获得丰富且优质的平台服务,通常需要为之付出很大的成本。与此同时,因为优质服务资源有限,导致软件公司在服务多个重要客户时出现分配不均的情况,想要为每一位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就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
但SaaS模式在服务方面的优势就非常明显。无论是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因为可以集中更多优质力量做客户维护,客户就轻松很多。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差异外,还有一些差异。比如SaaS模式在部署软件服务时不需要考虑各种环境,对于客户来讲是零部署、零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对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比如有没有攻击等进行监控和处理,用户不需要考虑这么多问题。
主持人:听您的描述,感觉软件服务的模式优势很突出,那招采行业为什么没有普及起来?
吴英礼:我觉得这一模式的普及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像北京筑龙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能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在解决客户实实在在的业务痛点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二是我们的客户接受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普及起来。
像OA、ERP、财务、法务等领域,购买软件服务已经很普遍了,国外走了十几、二十几年,我们同样也需要这个过程。
布局B-PaaS平台大采购,引领招采行业向数智化方向快速发展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北京筑龙已经有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是SaaS产品么?
吴英礼:是的,它是功能更强的B-PaaS,我们叫它大采购。
主持人:SaaS和PaaS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您能简单展开说一下么?
吴英礼:好,这个问题其实很好。PaaS直译是平台即服务,就是一个底层的应用搭建平台。而SaaS是真正意义上使用层面的一种软件服务。所以PaaS可以搭建出许多专业的SaaS服务。
主持人:不同的招标采购应用都可以在大采购B-PaaS平台上搭建出来,这样理解对么?
吴英礼:没错。企业招标采购、非招标采购、单纯的采购以及公共资源交易、国际招标、各类产权交易等都可以搭建出来。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大采购就像是一套乐高的基础积木,可以搭出来消防车、飞机、写字楼等各种模型,那搭出来的这些东西就是招采的各种SaaS应用。
主持人:您的这个例子很形象。这个“基础积木”的好坏和它的灵活程度决定了最终的模型质量。
吴英礼:没错。好比客户需要的是高档轿车,但你的生产线只有货车,这肯定不行。
主持人:那B-PaaS平台的研发难度大么?
吴英礼:非常大,一个好的B-PaaS平台的诞生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一得有业务洞察能力。就是你要对行业所有业务类型都有很深的认知,有足够的信息化实践。
二得有前沿的技术能力。PaaS平台的建设其实有很多“坑”,采用哪种技术栈就很考验一个公司的技术实力。
三得有产品抽象能力。独立的产品可能很多软件公司都可以做好,但将产品的核心提炼为PaaS的核心,作为一种能力给多个产品去复用,这个是重点。
四得有钱。做PaaS真的很费钱,投入是巨大的。
主持人:听您的介绍,感觉大采购不是几个月就能想明白并建起来的事情,北京筑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大采购B-PaaS平台的?
吴英礼:2015年左右,我们的SaaS产品已经在行业正式落地。同年我们就在构建采购与招标B-PaaS的阶段发展规划。北京筑龙正式立项开始做采招B-PaaS是在2018年。虽然知道这个很难做,但我们预判未来一定是基于B-PaaS搭建各种类型的专业SaaS服务,它是真正可以给招采行业带来跨越式发展的产品,所以义无反顾。2021年,我们将这个采购与招标B-PaaS平台取名为大采购。
主持人:感觉建设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吴英礼:对的,采购与招标本身业务类型就多,要总结提炼形成B-PaaS的能力,当时没有一个同行这么做过。
同时B-PaaS平台要支撑的可不是一种业务,它的结构也非常复杂。比如大采购就包含技术中台、业务中台、智能中台、数据中台四大中台以及配置平台和开放平台两大平台,对于研发力量的要求极高,一般的团队很难支撑。特别是我们现在在微服务技术、前后端分析这样的架构之下,要能满足互联网应用的特质,即高并发、高强度的应用,都面临很大的技术挑战。
主持人:京东集团在2020年战略投资了北京筑龙。大采购的诞生过程中,京东是不是有一些技术支持让北京筑龙能够应对这些挑战?
吴英礼:是的。我刚才也讲了,做一个好的B-PaaS平台离不开前沿的技术能力。首先在京东战略投资后,大采购的整体安全架构完全按照京东集团的要求来进行完善,这个相比之前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其次,大采购也是基于京东的安全体系和京东互联网技术融合之下研发的,底层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最后,基于和京东的一体化战略要求,搭建招标采购、商城直购以及非招标采购等一系列采购全覆盖场景,没有这些支持和引导可能很难达到最初的规划高度。
主持人:您觉得大采购现在达到最初的规划了么?
吴英礼:还有进步空间,但平台能力已经非常强了。
主持人:强在哪里,您能简单说一下么?
吴英礼:那我王婆卖瓜一下吧。(笑)
大采购作为一个B-PaaS平台,能力是抽象的,它的优势更多是通过所搭建的各类交易平台体现的。我总结几个点:交付快、成本低、迭代速度快、升级体验好、可配置程度高、数智化水平高、创新多租户模式、招采全链路,大概这几个吧。后期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相关的产品能力展示,真正感知大采购的核心能力。
主持人:您对大采购有什么期待?
吴英礼:我们一直认为,大采购不是北京筑龙的大采购,而是行业的大采购。大采购的使命是引领中国采购与招标向数智化方向快速发展。
任重道远,北京筑龙也邀请我们的友商一道,促进SaaS模式在采购与招标这个行业的生长。同时,通过大采购B-PaaS平台的能力,让越来越多政企客户体验到这种模式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主持人:感谢吴总的参与,谢谢。
(注:本文系北京筑龙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大咖会客厅”第一期)